
在北京市丰台区,有一支“丰台劝导队”,他们和“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一道被称为“北京四大神秘组织”。他们“屡立奇功”,不仅使得首都的社会秩序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也使得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成立——缘于“规矩”的缺失
说起劝导队的成立,还得将镜头拉回到2007年。
文体路,是永善社区辖区内的一条重要街道。原本上下行的两条车道,被违法停车,店外经营、游商散贩和露天烧烤拥挤得水泄不通,周边居民出行很不方便,意见很大。尽管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进行了多次联合整治,但治理效果难以持久,执法部门和违法人员形成了“猫鼠斗”的困局。
谈到这些,劝导队的创始人之一,永善社区党委书记赵淑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规矩”的缺失:违法停车的人认为大家都停,多一辆车无所谓;商户认为游商散贩影响了正常经营,只能用店外经营来“划地盘”……种种不守规矩现象的存在,形成了“破窗效应”,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区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永善社区劝导队正式成立。“劝导不是执法”,赵淑伶说“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耐心的劝导,在全体社会参与者心中树起‘规矩意识’”。
发展——得益于“规矩”的树立
从2007年至今,经过近10个年头,永善社区劝导队队伍已经从最初的8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20多人。“劝导精神”也在丰台区星火相传,截至2016年3月,全区80%以上的社区成立了劝导队,规模达到7000余人,劝导范围从街面延伸到楼门、家庭,劝导内容从市容秩序延伸到安全维稳、文明行为等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
万事开头难。
“成立之初,不仅违法者不听劝导,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居民在一旁也说起了风凉话,认为我们是多管闲事。”赵淑伶说,“但是为了社区环境,为了大多数居民的出行便利,我们选择了坚持。”
一家餐厅的老板在自己的店门口摆了两个早点摊,占据了半条马路。起初,面对劝导队员的劝说,他无动于衷。但是队员们并没有放弃,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面对着三伏天儿里汗流浃背苦口婆心的劝导队员们,这位身为退伍党员的山东大汉不仅撤销了店外经营,还加入了劝导队。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文体路店外经营的顽疾终于得到了解决。
随着一个个长期困扰居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劝导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居民们的理解与支持,劝导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党员积极分子的家人们也纷纷加入其中。规矩的树立,使“正能量”在每个人心中传播。
纪律——凝聚队伍的源动力
劝导队成立之时,80多名队员中有60名党员。在最困难的时候,全体党员以坚强的党性克服了重重困难,钢铁般的纪律也成为这支队伍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秘密武器”。
为了确保劝导工作的规范有序,劝导队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要求党员带头遵守。这些制度不仅规定了上岗时间,更对劝导范围乃至劝导用语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赵淑伶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劝导立规矩,使大家自觉规范行为,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社区党委成立了劝导队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活动,纪律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律和规矩意识的指引下,党员们的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丰台法院原高级法官谢怀斌,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他从一开始就加入了劝导队,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优势为社区内家庭、邻里间进行矛盾调解。一次,一个单元内的两户居民因为宠物问题产生了矛盾,谢老得知后主动在深夜将两家人叫到自己家来调解,双方握手言和之时,时针已经指向了午夜。
十年来,这样的“小事”在劝导队中数不胜数,在这些党员们的带动下,“劝导队”走出了社区,成为全丰台区的一个“品牌”,成为了展示党员们精神面貌的舞台,更成为了“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的一扇窗口。
家规——“从我做起”的质朴承诺
为了共同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社区环境,每个劝导队队员不仅在日常劝导工作中劝导“外人”遵规守纪,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他们更要求每个家庭成员“从我做起”共同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说到自己的小家庭,赵淑伶脸上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全家都特别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也和家里人说过,在公共场合更要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为邻居们作出表率。”她说,“儿子从初中开始就和我一起参加劝导队,到了寒暑假还带着同学一起来队里进行社会实践。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我更是教育他,要克己奉公,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
“社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口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能身体力行,共同努力去维护好我们的社会大家庭,相信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