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央视随机采访的这档节目,传播的是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一时家风这个略显抽象、含义却极深的词汇,引发了大众的热议。
我想过,假如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记者随机采访我,你家的家风是什么这个已很少提到的话题,恐怕我很难在瞬间表述得完整系统。
家风是家庭成员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上的共识及言行表现,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家特色的文明风尚。家风是一种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家风有一种凝聚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形成家庭和谐、向上、向善的氛围。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像那些名门望族、大户人家那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训、家规、家书一类的家风遗俗。父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子女们进行片言只语的教诲,当然更多的是他们的身教所起到的垂范作用,这些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的父亲虽读书不多,但天资聪慧、明理。也许他年轻时在城市里做过几年工,城市人的见识、农民的朴素诚实他兼而有之。他性格开朗外向,喜欢与子女或外人交谈。母亲虽出身殷实人家,但未读过书,不识字,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可心里有数,是非分明。她除承担家务,还常年坚持下地劳动。父母的性格尽管不同,却都勤劳、善良、本分、诚实、节俭。凭着这些秉性特点,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而这些优秀品质传承下来也就形成了我家的家风。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中受到熏陶的。
父母经常告诉我们人要勤快、不要偷懒。父母一生勤劳,爱干活,闲不住,这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不能下地干活了,也从不闲着。父母身上没有一点不好的嗜好,玩牌、耍钱他们从不沾边。父亲一生不吸烟、不喝酒,这在当地农村是不多见的。在旧社会男女是不平等的,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没有大丈夫的独尊,他爱帮助我母亲做家务,比如他经常抽空儿把屋内屋外和院子收拾打扫得干净利落。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奋是治家、做事的基本要素。我一生的勤奋就是受家庭影响的。
善良是父母的本性。父母经常对我们讲人要行善、要讲良心、要孝道、要懂得感恩。父母为孩子们起的乳名都用“文”、“善”一类的单字,可见其用心。父母与亲戚、邻居和睦相处,与他人从没发生过吵嘴、打架,斗殴一类的事。大度忍让是他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原则。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父母都会伸手相助。他们视粮食为宝中宝,从不糟蹋一粒米。“储粮备荒”、“推陈储新”,是他们的“既定方针”。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因家中缸里有粮,也没有饿肚子。那时,常到我家借粮的人家少说也有七八户。我父母离世后,有人还对我说,借你们家的粮食还没还呢。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之一。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体现的是人的道德水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人要诚实、本分、厚道、守信,不要说谎话,不要怕吃亏,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干缺德的事,这些都是父母经常告诫我们的话,他们一生也都是这样做的。“好人家”“老实人”,是村民对陈家最好的褒奖。在村里提起“陈大眼”(父亲五官端正,眼大而有神)可以说妇孺皆知,口碑极佳。农业合作化后,父亲担任过十多年生产队的保管员,他做事认真,处事公道,账目清楚,公私分明,被社员们称为红管家。
在父母身上处处体现了节俭的优良传统,用农村人的话说,是过日子的正经人家。父亲的祖辈,没有留下什么家产。父亲在城市打工时,靠省吃俭用存下点钱,又靠勤劳务农一点点积累,解放前买下了三亩薄田,盖了三间新房。从我记事起,家里就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母亲是持家的能手,干什么活都极为认真,从不凑合,做针线活、做面食之好,邻里无人不夸。衣服从来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家里的一块白羊肚毛巾,用破后母亲又用白线缝补了十多处,还继续使用着,毛巾仍保持着洁白。母亲节俭但不吝啬,她同情弱者,比如遇到乞丐上门讨饭,她都会大方施舍,决不让乞讨者空手而去。
在这种传统朴实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从小就知道礼义廉耻,知道仁爱孝道,知道勤奋上进和诚实守信,这是父母留给我的精神遗产,也是我的行为准则。
父母一生传承的良好家风,影响了我们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