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清风 >> 廉政要闻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信息时间: 2017/7/14   阅读次数: 【打印】【关闭】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三运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这一消息迅速“刷屏”。

  这段时间,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立案审查结果密集公布,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也引发人们的反思。从这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人生轨迹中,一些共性问题触目惊心,如声声警钟振聋发聩。

  从公开的通报中,“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毫无政治信仰和宗旨意识”“毫无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搞团团伙伙”“对抗组织审查”“严重损害政治生态”等表述频频出现,从反面折射出补足精神之钙、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依然是不能松懈的管党治党重要课题。同时,这些通报中,也屡屡出现“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亦官亦商”“违规从事营利活动”等表述。

  政治上的迷失,经济上的贪婪,恰如腐败这枚硬币的两面。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一记记铁拳,在重重击打“当官发财”的错误思想和不良现象。一批以权谋私、以权牟利的干部受到查处,严禁党员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的禁令发挥效力,各地清理规范领导干部兼职取酬问题,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制度逐渐完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在构建……这些都在事实上宣告:既当官,又发财,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有道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些人把“升官发财”当作人生信条,说到底还是价值观、权力观上出现了“病变”。有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谋;有人把商品交换原则搬进政治生活,办起了“权钱交易所”;有人喜欢跟大款比吃穿住行,一旦陷入心理失衡,就用手中权力来换取“想要的生活”。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当作封妻荫子的资源,干部就必然迷失人生方向,坠入腐化的陷阱而难以自拔。

  正确认识权力,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事事出以公心,方能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让权力坚守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解忧难的本位。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跳出一己之私,摈弃“小圈子”利益,才能不忘人民公仆的初心,投身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最近,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为之感动。党的干部如何为官、如何用权、如何做人,廖俊波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为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廖俊波亲自上阵当起导游,对乡亲们说:赚钱的事你们干,不赚钱的事党委、政府来干。平实的话语,道出了深沉的为民情怀。不以权谋私、不与民争利,只是底线要求;为百姓造福、让人民幸福,才是更高的追求。党的干部,理应有这种觉悟,更应有这种作为。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一图读懂:党员领导干部应该遵守哪些换届纪... 下一条: 北京:监督检查学习贯彻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相关链接
   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 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2022-02-10]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长期坚持“六个必须”[2022-01-24]
   传承优良作风 奋进复兴征程——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纪实[2022-01-13]
   节前密集通报"四风"问题 敲响廉洁过节警钟[2021-12-31]
   年中特稿 | 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2021-12-3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十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2021-12-28]
   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2021-12-27]
   中办国办:持续推进正风肃纪,严防“节日腐败”[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