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崇廉尚德 >> 史海廉潮

杨绾的影响力


【信息时间: 2014/12/30   阅读次数: 【打印】【关闭】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祖、父皆为官吏,且以儒行称。杨绾自小聪慧,长大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尤工文辞,藻思清赡。早孤家贫,养母以孝闻。后举进士。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在勤政楼,对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华丽、军谋出众等方面的举人,出题考试。当时优胜登科者三人,第一名就是杨绾,当即将杨绾提拔为右拾遗。

 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杨绾历经千难万险,追寻到肃宗行在。其时肃宗刚刚即位,正缺少贤士良臣,杨绾的到来,“众心咸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以后历任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当时元载秉政,朝廷公卿多附之,杨绾并不私谒依附,依然孤立中道,清贞自守。由于杨绾博学雅望,威信很高,元载表面上对杨绾很尊重,实际上心里很是猜忌,因此他上奏皇帝,请任杨绾为国子祭酒,理由是借重杨绾来振兴儒学,其实是想把他排挤出朝廷权要。元载这个私念,皇帝很清楚,虽然不满,但因为元载久在朝廷执政,也不便将他罢遣。所以仍然任杨绾为太常卿,充礼仪使,期待杨绾振兴废弃甚久的朝廷郊庙礼仪。不久,元载因为恶行败露而伏诛,于是,皇帝立即拜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即任为宰相,执政朝政,又兼修国史。

 由于杨绾久积公辅之望,宰相的任命甫一公布,朝野欢欣相贺。杨绾素以德行著闻,其质性贞廉,生活俭朴,已是天下皆知。因此,当他担任宰相的消息传开之后,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马上派人把自己在皇城之南的豪华别墅悄悄毁拆;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中宴会,立即将座内乐伎减去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平时出行随从车马上百,也大大减损车行,唯留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足见其移风易俗的影响力。

 杨绾平日以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也不问家庭生计,担任朝廷重要职务后,也没有像样的住宅,所得俸禄,每月都分给需要帮助的亲戚故旧。史书上说他“清识过人”,“凡所知友,皆一时名流。或造之者,清谈终日,未尝及名利”。有人想走他的后门,见他的所言所行,往往“不敢发辞,内愧而退”。他“德望日崇,天下雅正之士争趋其门,至有数千里来者”。(《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九》)

 可惜,天不假年。杨绾出任宰相不久,还没有大展宏图,就不幸因病辞世。唐代宗非常悲痛,“震悼久之,辍朝三日”,对朝臣们说,我正要依靠杨绾治理一个太平天下,这真是老天不让我做呀,为什么这么快就把我的杨绾夺走了呢?到大敛之日,我要与你们一起去悼念杨绾。

 《旧唐书》这样评价杨绾:“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杨绾入相数日,遽致移风易俗。周、召、伊、傅,萧、张、房、杜,历代为相之显者,蔑闻斯道也。”杨绾任相位虽只有数日,竟能移风易俗,这样的影响力是周公以来历代名相都难以达到的,由此可见,只有善良之人为政才能使国家风清气正臻至太平。

 《论语》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种上行下效、见贤思齐的伦理道德,本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当前,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领导者、管理者具有如杨绾一样的清廉作为,具备这样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正能量,就一定能彻底清除“四风”,实现官场风气的根本改变,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风尚。

作者:徐振昌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张之洞借钱 下一条: 唐亮:在人民面前谦卑些
相关链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建立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 聚焦热点难点问题 加强对下业务指导[2021-08-1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一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2021-08-04]
   精准施治 一严到底 解读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半年报[2021-07-29]
   深度关注 | 吃公函 怎么治[2021-07-28]
   2021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047起[2021-07-28]
   纪检监察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提高政治站位践行初心使命[2021-07-13]
   赵乐际在吉林调研时强调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正风肃纪反腐[2021-07-12]
   重磅!北京出台28条措施,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2021-07-06]